考试咨询

QQ

微信

微博

  0731-89970096

教师资格

报名网址:ntce.neea.edu.cn(中国教育考试网) 从2020年开始湖南一年两考,上半年一次,下半年一次! 报名费:笔试70元/科;面试320元/科

备考资料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教师资格>备考资料

2018 下半年教师资格考试 《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小学)》试题答案
发布日期:2018-11-04   点击次数:2188

一、单项选择题

1.答案:D。基础教育水平

2.答案:A。有教无类

3.答案:A。癸卯学制

4.答案:B。顺序性

5.答案:C。柯尔伯格

6.答案:C。①③④

7.答案:D。更有利于对问题进行深层次研究

8.答案:D。主题活动

9.答案:A。道德感

10.答案:A。操作定向

11.答案:D。资源管理策略

12.答案:B。不稳定、外在、不可控归因

13.答案:C。夸美纽斯《大教学论》

14.答案:A。平等性

15.答案:D。卫生学要求

16.答案:C。开放课堂

17.答案:B。综合课程

18.答案:B。温故导入

19答案:C。教学过程最优化

20.答案:C。诊断性评价


二、简答题

21.参考答案

(1)对注意目的与任务的依从性。随意注意是一种有预定目的的注意。目的越明确、越具体,随意注意越易于引起和维持。

(2)对兴趣的依从性。生动有趣的事物容易引起随意注意。对活动结果的间接兴趣能够维持人们稳定而集中的注意。

(3)对活动组织的依从性。随意注意的引起和维持还和活动是否正确组织有关。有些人养成了良好的工作习惯和生活习惯,起居饮食很有规律。

这样,在规定的工作时间内,他能全神贯注地工作。把智力活动与某些外部活动结合起来,也有利于注意的维持。

(4)对过去经验的依从性。随意注意受到过去知识经验的制约。一方面人们对自己所熟悉的事物和活动,可以自动地进行加工和操作,无需特别集中的注意;另一方面,人们想要在活动中维持自己的注意,又和他们的知识经验有一定关系。

(5)对人格的依从性。具有顽强、坚毅性格特点的人,比较容易使自己的注意服从于当前的目的与任务;相反,意志薄弱、害怕困难的人,不可能有良好的随意注意。

22.参考答案

一般而言,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相互配合的方法主要包括:家访、班级家长会、家长学校、家长委员会、家长沙龙。

(1)家访

(2)班级家长会:这是一种传统的家校合作方式,其主要目的是使家长与班主任及学科教师直接面对面地集中沟通,交流意见或建议,增进互信理解与支持,共同为学生进一步发展协调配合。

(3)家长学校:家长学校是组织学生家长学习进修的教育机构。家长在专业教师的引领指导下,学习教育学、心理学方面的知识,以及教育子女的方法,由此,能更好地配合班主任教育孩子,做好班级管理工作。

(4)家长沙龙和家长委员会:家长沙龙是以家长为主体,以学生学习成长为中心,以教师及专家学者为咨询指导,旨在提高家长教育素养,提升教育理念,转变传统教育观念,实现以家庭教育为突破口,最终形成教育合力的一种形式。家长委员会由关心学校、关心教育事业,具有教育子女经验的家长代表组成,其主要职责是参与学校和班级的教育与管理,协助做好学生教育工作。

23.参考答案

(一)小学生发展知识

(1)了解关于小学生生存、发展和保护的有关法律法规及政策规定。

(2)了解不同年龄及有特殊需要的小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规律,掌握保护和促进小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策略与方法。

(3)了解不同年龄小学生学习的特点,掌握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的知识。

(4)了解幼小和小初衔接阶段小学生的心理特点,掌握帮助小学生顺利过渡的方法。

(5)了解对小学生进行青春期和性健康教育的知识和方法。

(6)了解小学生安全防护的知识,掌握针对小学生可能出现的各种侵犯与伤害行为的预防与应对方法。

(二)学科知识

(1)适应小学综合性教学的要求,了解多学科知识。

(2)掌握所教学科知识体系、基本思想与方法。

(3)了解所教学科与社会实践、少先队活动的联系,了解与其他学科的联系。

(三)教育教学知识

(1)掌握小学教育教学基本理论。

(2)掌握小学生品行养成的特点和规律。

(3)掌握不同年龄小学生的认知规律和教育心理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4)掌握所教学科的课程标准和教学知识。

(四)通识性知识

(1)具有相应的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知识。

(2)了解中国教育基本情况。

(3)具有相应的艺术欣赏与表现知识。

(4)具有适应教育内容、教学手段和方法现代化的信息技术知识。


三、材料分析题

24.参考答案

第一问:

黄老师的做法是正确的,符合新课改学生观和教师职业道德规范。

首先新课改的学生观强调:

(1)学生是发展的人。学生是具有发展潜能和处于不断发展过程中的人。材料中黄老师知道小伟智力缺陷,思维缓慢说话不流畅等缺点,没有批评反而给予鼓励加以正确引导。

(2)学生是独特的人。学生是完整的人,有自身的独特性,并且与成人有巨大差异。材料中黄老师把小伟看成一个完整人格的人,尊重小伟的性格特点。

(3)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学生都是独立于教师头脑之外的,不以教师意志为转移。材料中黄老师把小伟看成独立意义的人,没有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小伟,而是给予正确的引导,最终背诵出了课文。

其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强调:

(1)教师应该关爱学生。尊重学生人格,平等公正对待学生,不讽刺、挖苦、歧视学生。材料中黄老师面对小伟的缺点,没有讽刺挖苦或者嘲笑歧视小伟,而是给予赞扬“你真棒”,通过积极引导加强对小伟的教育,发掘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

(2)教师应该教书育人。遵循教育规律,实施素质教育要求教师要做到循循善诱,诲人不倦,因材施教。培养学生良好品行,激发学生创新精神,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材料中黄老师做法帮助小伟克服背诵课文慢的困难,最终背诵出课文,说明黄老师积极帮助小伟,促进他的学习和发展,贯彻了因材施教、诲人不倦的要求。

第二问

“随班就读”原本是指让部分肢残、轻度弱智、弱视和重听等残障孩子进入普通班就读进行教育的一种方式,作为教师,应该从如下几个方面对随班就读的“特殊儿童”进行教育。

(1)关心爱护随班就读的“特殊儿童”,尊重他们的人格。在材料中,在小伟要背诵课文的时候,黄老师微笑着让他慢慢来,没有歧视他,或者区别对待他,这一点就体现了黄老师对小伟的关爱。

(2)培养和激发学习动机。在材料中,当小伟背诵完课文之后,老师竖起了大拇指表扬了小伟,虽然小伟背诵的声音比较奇怪,但是小伟的背诵却一字不差,老师对小伟的表扬,提高了学习的积极性。

(3)利用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根据个别差异,采取不同的教育措施。材料中体现了老师能够发现学生的闪光点,一分为二的看待学生。小伟虽然口齿不清说话比较慢,但是老师对他进行鼓励,当他背诵完成课文之后,对他进行了表扬,这就体现了老师有针对性的对学生进行教育,发现了教育的突破口,进行了长善救失的教育,最终小伟的脸上也露出了灿烂的笑容。

(4)调动班级中的各方面因素对随班就读的“特殊儿童”进行帮扶。作为教师对待随班就读的“特殊儿童”,不仅要自己进行关心和爱护,还要调动班级的班干部和普通学生对随班就读的“特殊儿童”。在材料中,小伟开始要背诵课文的时候,其他同学嘲笑他,证明在班级的氛围中,有些同学对随班就读的“特殊儿童”没有摆正态度,但是后来小伟背完课文之后,大家也给了他掌声。

25.参考答案

(1)林老师在上完《要下雨了》这一课之后,创新性的留开放性的作业。既新颖又独特,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值得我们学习。

首先,老师布置作业的目的是为了巩固学习效果,是课堂教学过程中的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是巩固新授知识,形成技能技巧,培养良好的思维品质,发展学生智力的重要途径,是课堂教学过程中不可跨越的一环。材料中林老师让同学们把小白兔的趣事讲给其他人听,以及你是否还想知道其他动物的表现,激发了同学们的求知欲,同时也调动学生们学习的兴趣。

其次,作业布置的类型有知识积累、迁移运用、实践活动:

①知识积累:这种作业要求学生在平常的学习中主动摘抄、搜集材料、积累重要字词句及经典诗歌和文章。②迁移运用:这类作业包括复述、朗读、缩写、仿写、改写、扩写、形成学习语文的方法等,意在增强学生的语文运用能力和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③实践活动:这类作业意在加强语文课程内部诸要素的联系、语文课程与社会生活的联系、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的联系,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实践、动手动脑,培养学生搜集资料的能力、分析判断的能力和想象的能力。材料中林老师让同学们去讲故事,训练学生的发散思维,思考其他动物在下雨后的表现。林老师这样的作业设计既能做到积累知识,又能很好的将学到的知识迁移运用,运用到实践生活当中去。

最后,林老师的作业设计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改变了传统抄写、背诵等作业布置方式。以学生为中心,关注学生,符合新课改下以人为本的学生观。受到同学们的一致喜欢,都纷纷表示:“我们好喜欢这个作业哦”!

因此,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向林老师学习,设计创新多样性的开放作业,以学生为主体,鼓励学生在参与过程中积累知识、运用知识。

(2)老师在布置作业时的要求

第一,内容符合课程标准规定的范围和深度,有助于学生对“双基”的掌握和发展其智能;

第二,分量适宜,难易适度;

第三,有助于启发学生思维,力求理论联系实际。



四、教学设计题

26.参考设计

请认真阅读下文,并按要求作答。

材料:

爬山虎的脚

学校操场北边墙上满是爬山虎。我家也有爬山虎,从小院的西墙爬上去,在房顶上占了一大片地方。

爬山虎刚长出来的叶子是嫩红的,不几天叶子长大,就变成嫩绿的。爬山虎的嫩叶,不大引人注意,引人注意的是长大了的叶子。那些叶子绿得那么新鲜,看着非常舒服。叶尖一顺儿朝下,在墙上铺得那么均(jūn)匀(yún),没有重叠起来的,也不留一点儿空[kòng]隙。一阵风拂过,一墙的叶子就漾起波纹,好看得很。

以前,我只知道这种植物叫爬山虎,可不知道它怎么能爬。今年,我注意了,原来爬山虎是有脚的。爬山虎的脚长在茎[jīng]上。茎上长叶柄[bǐng]的地方,反面伸出枝状的六七根细丝,每根细丝像蜗牛的触角。细丝跟新叶子一样,也是嫩红的。这就是爬山虎的脚。


爬山虎的脚触着墙的时候,六七根细丝的头上就变成小圆片,巴住墙。细丝原先是直的,现在弯曲了,把爬山虎的嫩茎拉一把,使它紧贴在墙上。爬山虎就是这样一脚一脚地往上爬。如果你仔细看那些细小的脚,你会想起图画上蛟((jiāo)龙的爪子。

爬山虎的脚要是没触着墙,不几天就萎了,后来连痕迹也没有了。触着墙的,细丝和小圆片逐渐变成灰色。不要瞧不起那些灰色的脚,那些脚巴在墙上相当牢固,要是你的手指不费一点儿劲,休想拉下爬山虎的一根茎。

根据上述材料完成下列任务:

(1)简要分析本文的结构特点。(10分)

(1)【参考答案】

(1)本文思路清晰抓住了爬山虎的特点,注意了事物的细微变化。写爬山虎的叶子,不仅写了叶子的颜色、形状、排列等方面,还写了叶子的动态和静态。如写叶子的变化,从形状上看,是由小到大;从颜色上看,是由嫩红到嫩绿。

(2)本文重点突出、层次分明,语言生动、形象,是学生学习写作、观察事物方法的优秀范例。

(3)本文结构清晰,第一部分(第1段)——讲爬山虎的生长位置。第二部分(第2段)——写爬山虎叶子的特点。第三部分(第3-5段)——主要讲爬山虎脚的特点,具体写它是怎样一步一步往上爬的。

(2)如指导小学中学段学生学习本文,试拟定教学目标。(10分)

(2)【参考答案】

教学目标

①认识5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正确读写“引人注意、均匀、重叠、空隙、叶柄、触角、痕迹、逐渐、休想”等词语。

②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全文。

③了解爬山虎的特点,理清课文的叙述顺序。

④学习作者细心观察的方法,培养留心周围事物的意识。

(3)设计一个教学活动方案,指导学生观察植物生长过程并学写连续性观察日记。(20分)

(3)【参考答案】

活动一:观察植物生长

一、看图填表,认识叶子

1.学生认真阅读第二小节,对照课文观察插图,找出嫩叶和长大的叶子。

2.每个学生发一张表格,根据课文和插图填写。同桌互相讨论。

3.全班讨论,共同填写,教师板书出示表格。

二、补填图画,认识“虎脚”

1.每个学生发给一幅没有“脚”的爬山虎简笔画。

2.学生默读第三小节,观察爬山虎的脚的颜色、形状和生长的位置。

3.学生根据课文介绍,选择合适的水彩笔将“虎脚”补画出来,然后相互对照,修正。

4.学生上讲台选用合适的彩色粉笔将老师画在黑板上无脚爬山虎简笔画补充完整,随后由同学评议补充或修正。学生补出的脚”,应从茎上叶栖的反面伸出,“脚”形是六七根技状细丝、颜色是嫩红的。

三、剪贴画片,破解疑难

1.剪画。

让学生用彩色橡塑纸或一般的彩色纸,剪出爬山虎茎(棕色)3节,每节约2厘米宽,5公分长;米叶3片;枝状细丝3枝;小图片约20个。准备硬纸板一块。宽约20公分,长约30公分。

教师也准备一套,尺寸稍大一点。

2.贴画。

(1)在纸板的左下方贴上一节“茎”,不粘“茎”的上端,让其向外倾针;

(2)在“茎”的上端的右侧或左侧贴上“叶子”;

(3)在“叶柄”的反面贴上“细丝”;

(4)在“细丝”的顶端贴上“小圆片”;

(5)将“细丝”(“脚”)弯曲收缩,使“茎”紧贴在纸板上;

(6)在第一节“茎”上再贴一节。然后贴叶子……将三节“茎”、三片“叶”、三只“脚”贴完。

随后让一学生上台向全班演示一次。通过贴画让学生真正明白,爬山虎是怎样“一脚一脚地往上爬”的。(长出一只脚,使茎贴在墙上爬一段;再长出一只脚,再爬一段。)

活动二:观察日记

仿照《爬山虎的脚》作者的观察方法,观察一种植物。

(1)教师安排学生分小组选定观察植物,以小组为单位共同观察课前准备的月季、玫瑰等植物生长视频。(随后找同学说从动画中观察到了什么?)

(2)PPT出示日记的格式,以便学生写观察日记。

(3)根据学生所写笔记,教师明确要求:1.有顺序。2.描写具体、生动(先从远处看,再从近处看,特别要仔细观察它的茎、叶、花,看看有什么特点,再把它具体写下来)。

(4)随后,师生共同修改写的片段,并对学生观察结果做出指导。

(5)学生课下发一株豆芽,以一周为周期,每天观察记录。(记录具体时间、天气情况及具体观察内容。)

例如:

星期一 上午 晴

(具体观察内容)……

星期二 下午 多云

(具体观察内容)……

……

27.参考设计

【参考答案】

(1)分类思想是根据数学本质属性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将数学研究对象分为不同种类的一种数学思想。

为了更好的培养学生的分类思想可以在教学过程中注意以下几点

①结合图形教学渗透分类思想。在教学图形这一部分知识时,渗透分类思想尤为明显的。往往要根据图形的特征或相互间的关系进行分类,如三角形按角分类,则有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如果按边的长短关系分类,三角形可分为:不等边三角形和等边三角形,等边三角形又可分为正三角形和等腰三角形。教学时,我们就要追问学生:你为什么要这么分?分类的标准是什么?你比较了物体图形的哪些特征?从而使学生明确分类的标准,掌握概念的本质。

②结合概念教学渗透分类思想。在概念教学中应挖掘教材蕴含着的数学思想,把握渗透的契机,进行有机渗透。如,在教学“负数的认识” 一课时,学生对负数的理解,就要通过数域的扩充,对“正数”、“负数”的理解,从而把握概念的本质属性。

③结合“解决问题”教学渗透分类思想。在解决问题教学中,引导学生通过合理的分类,有利于帮助学生分析数量关系,归纳解题方法,从而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2)知识与技能目标:通过活动,初步体会分类的含义和方法,感受分类在生活中的作用,能对物体进行整理分类。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借助整理房间活动初步体会分类的含义和方法,逐步渗透分类思想。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学生经历按一定标准对物品整理分类的过程,感受分类在生活中的作用。逐步锻炼有条理地思考问题的能力并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3)

环节一:导入新课

利用多媒体展示课本主题图

组织学生思考:对比两个房间,你更喜欢在哪个房间玩耍和学习呢?说一说你的理由,并分享一下你的房间是什么样的?你有什么好的整理房间的小妙招呢?

板书《整理房间》

设计意图:呈现课本主题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动机是引导学生主动学习的前提。提出让学生展示自己的房间,激发学生的交流欲望,并通过交流整理房间的心得为本节课的分类思想做铺垫,同时也拉近了抽象的数学问题和实际生活的距离,使数学回归生活,让学生在生活中体验分类的含义和方法。

环节二:探究新知

提问:“同学们在家里是否都整理自己的房间呢?”“房间都有那些物品需要整理?”“想一想如果是你来帮忙整理房间,你会怎么整理?

组织学生前后桌结成一个学习小组,探讨如何进行整理,5分钟过后提问小组代表讨论结果。

预设:书本、铅笔、铅笔盒、台灯都放在写字台上,皮球、玩具熊、玩具车都放在柜子里等等。

将学生的分类方法进行板书。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整理房间的过程就是分类,书本、铅笔、铅笔盒、台灯是一类,都是学习用品,所以都放在写字台上;皮球、玩具熊、玩具车都是玩具,都放在柜子里;上衣、裤子、鞋都是服饰,放在床上;小凳子是家具,放在床边。

教师进行归纳:分类就是在不同的物体中,把同一类物品和其他物品分开;分类的方法:分类时先判断物品中有哪些具有相同的特征、相同的用途等,然后把同类物品放在一起。”

补充板书,按用途分类:

设置意图:组织学生经历按一定标准对物品整理分类的过程,感受分类在生活中的作用。同时为学生提供自主探索、自由表达自己见解的宽松氛围,给足了学生思维的时间和空间,学生自主体会理解分类的含义和方法,教师再给予总结。此外,通过学生之间的合作,不同水平的学生在小组学习中进行互补互学。

环节三:巩固提高

(1)把会飞的动物图上颜色

设计意图:在游戏的过程中巩固新知,又使学生以饱满的热情进入了学习状态,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热爱数学,喜欢数学的兴趣。

环节四:课堂小结,布置作业

(1)想一想分类的含义是什么?“分类就是在不同的物体中,把同一类物品和其他物品分开。”

(2)如何去分类?“分类时先判断物品中有哪些具有相同的特征、相同的用途等,然后把同类物品放在一起。”

作业:回家按照运用今天学到的物品分类的知识,把自己房间的物品分类进行整理。

设计意图:在课堂结束部分,通过两个问题引导学生回忆今天课程进行总结,布置实践作业,让学生亲自动手参与体验分类的含义和分类的方法在生活中的作用


28.参考设计

(1)Key points:

A. Students can learn how to say different times of a day.

B. Students can use the target language of this lesson to ask and answer what they are doing at an exact time point.

Difficult points:

A. How to guide students to play the game and consolidate what they have learned.

B. Encourage students to think up more phrases about the acclivities they usually do.

(2)Teaching aims:

Knowledge aims:

A. Key words and phrases: get up, brush my teeth, wash my face, have breakfast

B. Target language:

---It’s seven o’clock. What are you doing?

---I’m getting up.What are you doing?

---I’m washing my face.

Ability aim:

Students can use the target language of this lesson to ask and answer what they are doing at an exact time point.

Emotional aims:

A. Students would feel like to practice their oral English in their daily life.

B. Students will be more interested in English and love to study the subjects.

(3)Warming up and Lead-in

Greet students and ask them to look at the different clocks on PPT. Ask them some questions about the clocks: What are they ? What are they used for? And lead students to answer these questions.

(设计意图:展示图片和提出问题可以吸引学生的兴趣和注意力,并且进行头脑风暴、发散思维,自然过渡到本节课所学话题)

Presentation

Present the new words and phrases by showing pictures and doing actions and lead students to guess and speak out the words and phrases.

Play a short video about time and what people are doing. Then ask students what are they doing at... clock and lead students to play the game on book.

(设计意图:通把图片和单词、短语进行匹配,学生可以更容易理解和记住这些新单词和短语的含义,进而也为学生做游戏做铺垫。)

29.参考设计

(1)简要分析歌曲的特点

【参考答案】

《小蜻蜓》是一首优美抒情的儿童歌曲,3/4拍,五声F宫调式,四句构成的一段体结构。歌曲以舒展的节奏、流畅起伏的旋律,诉说了小蜻蜓飞来飞去捕蚊忙的情景。结尾句上行四度后又连续上行,似乎是小蜻蜓在炫耀自己的飞行本领,同时以肯定的口吻告诉学生,小蜻蜓是捕蚊的小英雄,让儿童们懂得爱护蜻蜓、保护益虫的道理。

(2)如指导低年级小学生学唱本歌曲,试拟定教学目标

【参考答案】

情感、态度、价值观:完整充分聆听歌曲,感受小蜻蜓的轻盈舞姿,树立保护小动物的意识。

过程与方法:通过游戏、小组合作等形式,提升学生的音乐表现力。

知识与技能:理解3/4拍的强弱规律,并能够完整清晰地演唱歌曲。

(3)依据拟定的教学目标,设计“加入课堂打击乐器,丰富歌曲表现力”教学环节并说明理由。

【参考答案】

①教师播放小蜻蜓在空中飞舞的视频,引导学生边演唱边做动作感受歌曲的律动。

②教师引导学生,将学生做出的动作改编成拍打身体,引出3/4拍的强弱变化规律并进行讲解。

③教师拿出碰铃和三角铁,击打节奏,学生感受不同乐器的声音特点。

④学生运用碰铃和三角铁,结合歌曲进行练习。

⑤教师带领学生以同桌小组为单位,展示评价。

【设计意图】之所以这样设计,是学生处于小学低年级阶段,以形象性思维为主,容易对新鲜事物产生好奇,教师在进行打击乐器进行练习时,可以先让学生感受节拍特点,吸引学生兴趣,再进行乐器加入练习。现在我们的新课标以“学生为主体”,学生作为主动学习者,教师的活动设置需要层层深入,先从感受节拍理解音乐特点,再感受乐器的特点,最后结合学生的小组合作意识展开乐器的练习,这样的教学步骤由浅入深,有利于学生自主的学习。

30.参考设计

(1)教学重点:弹性屈伸与快速有力起跳相结合。

教学难点:上下肢动作协调配合。

(2)知识与技能目标:能够说出立定跳远项目的含义,初步了解跳跃的基本健身作用。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立定跳远的学习和游戏,发展灵敏、速度、协调和力量等身体素质,增强弹跳力,形成一定的时空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能够积极主动参与各项跳跃的学习活动,体验跳跃运动的乐趣,养成果断、勇于克服困难的良好品质。

(3)基本部分教学方法及设计理由

①示范

提问:老师立定跳远的时候,按照身体的姿态的不同立定跳远能够分为哪几个环节呢?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加以总结共分为预摆、蹬地起跳、空中展腹、落地缓冲四个部分,并表扬学生。

②讲解

配合挂图语言讲解动作要点,将其归纳为:两脚左右开立,弹性屈伸摆动,同时两脚用力蹬地向前上方跳起,使身体充分伸展,落地屈膝缓冲。

【设计理由】根据小学三、四年级学生的理解特点,通过生动的讲解、示范,借助挂图,帮助学生建立立定跳远的初步动作表象。

③练习

a原地徒手模仿练习。

组织教学:四路横队,听教师口令一组一组跳,组与组之间进行观察学习。

【设计理由】通过徒手模仿的练习,体会用力的发力顺序。

b首先是小青蛙练习营—原地做弹性屈伸连续起跳。

【设计理由】目的是发展学生的腿部力量以及提高动作的协调性。

c然后引导学生变青蛙,去跳跃障碍捉害虫,障碍为跳上30-40厘米的跳箱盖。

【设计理由】目的是让学生体会蹬伸用力和手脚蹬摆配合的技术,解决本课的易错点。

d最后是组织有能力的学生继续跳上40-50厘米的跳箱盖并跳进沙坑。

【设计理由】目的是体现分层教学,给予学生更大的发展空间,通过练习增加腾空的时间,便于学生感受空中展体和落地瞬间向前伸小腿的动作,利于掌握技术动作。

④检验—优生展示,鼓励学生互相评价。

【设计理由】通过同伴之间的互相展示,激励学生,不断的挑战自我。

⑤教学比赛—谁是“青蛙王子团”。

方法:分成四组,在四组跑道上分别设置1米、1.5米、2米、1米、1.5米、2米循环的20米除害虫通道,不同的距离点放置不同数量的害虫(沙包),组内人员可根据个人能力选择跳跃的距离,看哪组收获的沙包多,即成为“青蛙王子团”。

【设计理由】在游戏中强调安全的同时还要强调在游戏中运用本节课的动作的要领,以达到巩固的目的,学以致用。

31.参考设计

(1)①剪纸的装饰纹样是许多民间艺人在长期的剪纸实践中总结出来的用于表现特定事物、美化事物的装饰纹样。

②常用的剪纸装饰纹样有锯齿纹、月牙纹、鱼鳞纹、漩涡纹、云纹、水纹等。

(2)

知识与技能:了解鱼的基本形状,认识对称形,并用对称方法剪一幅对称鱼形作品。

过程与方法:通过欣赏、讨论、认识对称形并掌握剪对称鱼形的基本技巧与方法。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体验剪纸带来的乐趣,提高对民间工艺的热爱之情。

(3)

①激趣导入:

多媒体展示《海底总动员》动画片段,引导学生观看并说一说动画片中小丑鱼的特点。

学生观看动画并自由回答,教师总结:动画片中的小丑鱼有着橙黄色的皮肤和环绕身体的白色斑纹,而且这些花纹具有对称的特点,进而引出课题《剪对称鱼形》。

【设计意图】通过多媒体的方式导入新课变动为静,融声、形、色为一体,并且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更好的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②作业:

作业要求:选择自己喜欢的鱼,剪一件与众不同的鱼形剪纸作品。学生创作,教师巡视辅导。

展示:设置画展的情境“海底世界”,将学生作品贴在展示台上,并请同学以鱼的朋友的形式展开评价“介绍你邀请来的鱼儿?”“你认为哪条鱼儿是最美的?”

学生从鱼的外形、花纹等方面进行评价,教师总结点评。

【设计意图】以情境的方式展示作品能够更好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且通过互评的方式能够更好的帮助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同时也培养学生勇于表达的意识。





在线咨询

  • 0731-89970096
  • 177-7319-1504